所谓养生,就是保养生命,摄养身心使之长寿。
《吕氏春秋》中将中医学定义为“生生之道”——前一个“生”是动词“提高”,后一个“生”是名词“生命力”,“道”是根本性的规律。
养生学就是人类提高自身组织健康水平、自身康复能力,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境界,保养生命消除疾病的学问。
《黄帝内经》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因此中医区别于现代西方治疗疾病的“医学”,重点在于“养护”,使身体避免生病;关键在于“保-养”,使身体避免从亚健康状况发展为器质性病变。
中医药和养生体系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已经很成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有这么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对“养生”表达最好的是西汉的《淮南鸿烈》一书,书中认为整个人体生命系统由三个要素组成:
一是形:“形者,生之舍也”,即身体,可比喻为一台车;
二是神:“神者,生之制也”,即意识,可比喻为驾驶员;
三是气:“气者,生之充也”,气即能量,可比喻为汽车正常行驶所需要的油和气燃烧所转化的动力。
那么,如何来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达到养生的效果呢?
《淮南鸿烈》讲得很清楚:第一,“将养其神”;第二,“和弱其气”;第三,“平夷其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香药同源,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传统中医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在中国传统香文化中,香与养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结。可以说“香”在中国传统养生中无处不在,也可以说“香与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的缩影。
二、香与养生的三个层次:
1、将养其神:香以养性,是香道养生的第一个层次。
神即意识,可比喻为驾驶员。驾驶员的驾驶习惯及对车况的了解和保养,决定了车辆的使用寿命。
具体到养生,人的主观意识就是自己躯体的驾驶员,我们躯体的使用年限和健康状况,由我们的生活习惯,及我们的主观意识对躯体的了解和保养所决定。
香以养性,将养其神。香在养神的养生功能上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焚-香。
焚香不只是中国古时文人的四般闲事之一,也是排解压力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
我们都知道过度情绪对身体的伤害,《黄帝内经》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的记载。带着情绪使用身体,就像带着情绪驾驶汽车,危害是非常大的。主香、制香和品香都是很好的静心方式。在中传统香文化的仪轨中,放下过往,感受当下,细享嗅觉盛宴。香中之味只有心静如水之时才能真正感受到,或者“心静如水”了,香之真味自现。
我们的智慧影响我们对世界的客观认知,我们对世界的客观认知影响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情绪影响我们的呼吸频率和轻重,我们呼吸的变化会影响我们嗅觉的敏锐度;反之亦然。当陷于情绪之中无法客观的认知世界的时候,我们是无法敏锐地感觉香气的韵味的。在中国传统香文化的仪轨下(清心、禁-语、静坐),放下过往之事对此刻的干扰,放下对未来的忧虑,活在当下,累了就休息一下,不做“疲劳驾驶”,对身心健康是及有好处的。
正如黄庭坚诗曰:“一炷烟中得意,九衢尘里偷闲”,“焚香”不只是中国古时文人的四般闲事之一,也可以是现代人排解压力、调节情绪的一种重要方式。
2、和弱其气:香以养气,是香道养生的第二个层次。
和弱其气,气者,生之充也。气即能量,可比喻为汽车正常行驶所需要的油和气燃烧所转化的动力。
传统中医认为气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由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运化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空气几部分结合而成。
《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气对人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五种功能,此五种功能,密切配合,相互为用,才能保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1)气的第一种功能,推动作用 :
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津液的输布和排泄,都依赖气的激发,若气的推动功能不足,就会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脏腑、经络功能会减退,还会引起血虚、血脉瘀滞和水湿停滞等病变。
2)气的第二种功能,温煦作用:
《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即指气对人体有熏蒸温煦的作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人体能维持正常的体温,是与气的温煦作用密切相关。若气得温煦作用不足,便可出现畏寒肢冷,血运迟缓等症状。
3)气的第三种功能,防御作用:
气能护卫人体肌表,防御外邪侵犯的作用,气还能与入侵人体的病邪作斗争,若驱邪外出,则身体康复,若气的防御功能不足,则人体易受邪而发病。正如《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4)气的第四种功能,固摄作用:
气对人体有固摄作用,主要是对人体的血、精、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若气的固摄功能不足,便可出现出血、自汗、遗尿、遗精等病症。
5)气的第五种功能,气化作用:
气化是指人体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地说,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若气的气化功能失常,就会影响到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影响到人体饮食的消化吸收;影响到汗液、尿液和粪便等的排泄。
人体气的五种功能,密切配合,相互为用,才能保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香”与“气”互相作用,香在养气的养生功能上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以香理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香药同源,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传统中医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医理论中:肺吸入的空气、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运化水谷之气相互结合,形成成人体元气和脏腑经络之气。
气主:防御、温煦、生发、固摄和新陈代谢。
以香调理肺中之气,从而调理人之元气和脏腑经络之气在中医养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香入元气,可助生发;香入宗气,可助温煦;香入营气,可助固摄;香入卫气,可助防御;香入脏腑经络之气,可助新陈代谢。
《本草求源》载:沉香之幸温独本于雨露之精华,所以升真气,养诸气,和卫气,升降水火,诸香莫及。
《本草通玄》载:沉香,温而不燥,行而不泄,扶脾而运行不倦,达肾而导火归元,有降气之功,无破气之害,洵为良品。
《珍珠囊》载:檀香,引胃气上升,进食。
《本草备要》载:檀香,调脾胃,利胸膈,为理气要药。
《纲目拾遗》载:龙涎,利水通淋,消气结。
《药材学》载:龙涎,治咳喘气逆,神昏气闷,心腹诸痛。
《本经》载:麝香,主辟恶气,温疟,痫痓,去三虫。
《本草纲目》载:麝香,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
中国香文化中的“四大名香”都是调理气机的良药圣品。
中国传统香文化除了追求“香”所营造的空间的嗅觉之美外,更追求“香”所营造空间的气味养生效果。香的使用在古人的养生中居于不可取代的位置,是古人保有和调节健康的第一道屏障。
中国传统制香注重香气与人体的共振,注重外部香气与人体气机相互作用是中国传统制香的核心。离开这个核心,只从气味和气味带来的感性认知来认识中国的传统香文化,那是舍本求末之举。
《香乘》、《陈氏香谱》等古籍载有很多古代经典香方,今人和之多不觉之甚好。“不好”的因素可能有很多,比如古今香材和制作工艺的不同,但笔者认为最大的因素是中国传统香文化的百年断裂,让我们习惯了西方香文化中化学提炼与合成的气味标准。可能兼以“体观”,用身体去感受中国传统香文化之养,是复兴中国传统香文化的重要基点之一。
第二:观香调气。
人体的所有细胞都是有生命周期的,都会定期更新。比如,心脏的更新周期为20年,肝的更新周期为5个月,肺的更新周期为2到3周,小肠的更新周期为2到3天等等,除了神经细胞、大脑细胞、眼睛细胞外,人体的其他所有的细胞大约6-7年就会全部更新一次。由此可见人体有着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
那么为什么还会存在那么多的慢性病和亚健康状况,它们会远远超过7年,甚至伴随我们终生呢?
其实,我们身体自我修复能力实现的因数主要为以下两点。
其一,我们把大量的能量集中到了头脑上(意识),身体缺乏足够的能量来支撑自我修复。
其二,我们的意识和身体缺乏足够的联结和沟通。
我们的主观意识常常会把重点放到事业、感情和娱乐上,往往忽视身体的感受。我们的意识和身体就像一对夫妻,需要良好的沟通,如果其中一方长期罔顾对方的感受,反过来对方也会对你的要求不理不睬,结果不言而喻。
如果当身体向我们发出需求的信号时,我们的主观意识不予理会,比如:困了、饿了、想去厕所…… 久而久之,当我们的健康出现问题时,我们的主观意识想要调整,身体会听吗?想睡就能睡吗?想吃就吃的进吗?当我们想睡睡不着,想吃吃不进,想便便不出,我们的情绪会不会有影响?我们的身体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健康状况可想而知。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病安从来。”
在中国传统香文化的仪轨下(恬淡虚无:清心、禁语、静坐),通过呼吸引导香气联接意识和身体(精神内守),察觉香气在身体不同部位的不同感受(建立沟通)。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既可以把过度集中在头脑(意识)的能量降到身中来,也可以建立头脑(意识)和身体的沟通联结,从而启动和恢复人体的自愈能力(真气)。
在养生香席中,主张“体观”,通过呼吸引导香气联接意识和身体,察觉香气在身体不同部位的不同感受。具体步骤如下:
① 放下过往感受当下,细享嗅觉盛宴。
② 通过嗅觉和呼吸联接意识和身体,查觉身体潜在的病灶和能量缺失点。
③ 将过度集中在大脑的能量降到身体上,启动身体的自愈能力。
④ 将上等香药所具的纯阳之气(正能量),用意念引到经脉不畅之处,化解身体各种原因积蓄和淤积的负能量,协助身体自愈。
如果准确按照如上的方法步骤进行,就会有出汗、生津、通气、流泪等反应,就会有效改善睡眠质量,亚健康状况自然就会有所好转。
3、平夷其形:香以养身,是香道养生的第三个层次。
形即是身体,可比喻为一台车。我们的身体和车一样有若干个功能系统(组织)组成,当某个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不能正常运转了,在车辆而言称为故障,在人体而言称为疾病。
平夷其形,在车而言称为修理,在人体而言称为治疗。
我们的身体和汽车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汽车的某个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除了修理以外,还可以更换零件,部件,总成等;而我们的身体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一般只能治疗。
在治疗这个层面,西医侧重于外力的直接介入使病变的机体得以恢复机能(对抗性治疗),中医侧重于通过外力的间接介入启动人体的自愈能力恢复机体的功能(自然疗法)。
《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治未病,治欲病”是中医的健康观,是中医学奉献给人类的健康医学模式。
相比西医,中医在疾病预防,人体亚健康状况的调理,慢性病的治疗和手术后恢复等方面更有优势,而且副作用较小。
公元610年,隋大业年间,当时的太医令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集中论述了各种疾病的病源和病候,但书中没有药方,只列养生方、导引法213种。由此可知,中国从那时起就已经将自然疗法作为治疗的常规方法,并得到官方的提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香药同源,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传统中医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香”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应用中无处不在。
香在养身的养生功能上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香气能量修复:
沉香的气味跟人体的经络有着超强的共振性,当沉香的气味寻着呼吸进入的身体,它会沿着周天在经络中流转,有着很强的疏通经络的效果。
当我们体内的经络在某部份堵塞,或者能量缺失,沉香气味的能量就会停在那里帮我们疏通和修复。沉香气味的能量停在不同的身体区域,能够反射出不同的嗅觉气味。
2)香气导引经络:
根据不同的身体状况,配以不同的熏香,可以调养身体的经络堵塞部位和能量缺失点。
3)香汤沐足:
根据不同的身体状况,配以不同香汤沐足,预热经络,从脚底涌泉穴将人体毒素排除体外。
4)随香观息:
放下过往感受当下,细享嗅觉盛宴。 通过嗅觉和呼吸联接意识和身体,查觉身体潜在的病灶和能量缺失点。将过度集中在大脑的能量降到身体上,启动身体的自愈能力。将上等香药所具的纯阳之气(正能量),用意念引到经脉不畅之处,化解身体各种原因积蓄和淤积的负能量,协助身体自愈。
5)香灸:
香灸用于香与灸疗的结合,和人体经络的共振性更强。
关于香灸的功效,《本草求源》中记载“升真气,养诸气,和卫气,升降水火,诸香莫及。”,《本草通玄》“温而不燥,行而不泄,扶脾而运行不倦,达肾而导火归元,有降气之功,无破气之害,洵为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