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的药王孙思邈,就曾将其长寿诀窍留于子孙,即每天搓弄按摩脚底的穴位,尤其是脚底涌泉穴。

脚底这是人们身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关于中医而言,他们以为脚底就是人体五脏六腑的*汇处,常常的按摩脚底,能够改进人们的身体,协助人们更好的抵挡疾病,可是咱们也知道有的时分按摩并不能彻底的影响到脚底,那么怎么办呢?只好经过艾灸来影响了。艾灸这是非常天然的保健方法,那么艾灸脚底的效果是什么呢?
脚掌远离心脏,血液供应少,外表脂肪薄,温度较低,且与上呼吸道有接近的神经联系,所以脚掌一旦受寒,就可引起上呼吸体温下降和抵挡力削弱,导致感冒等多种疾病。
在艾灸脚底时,能够选择足底足背4联灸,对应的是脚底穴位,不需要自己再找穴位艾灸;
艾灸是非常天然的保健方法,那么艾灸脚底的效果是什么呢?

1调和阴阳、平衡脏腑
人体阴阳的平衡是疾病发作和展开的根柢。运用艾灸疗法的补泻效果,抵达调和阴阳之成效。
2温通经络、遣散寒邪
艾叶性温加之点着熏灸,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度气血、宣痹止痛之成效。
3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艾灸为温热影响,可使气血调和、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4温阳补虚、补中益气
5扶正阳气、回阳救逆
6防病保健、强身益寿。
7其他各种亚健康情况的改进关系
小编带咱们来了解一下艾灸脚上哪些穴位以及穴位的成效!

1涌泉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在足前部洼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
涌泉穴的主治疾病为: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妨碍、怕冷症、肾脏病等。
2大敦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沿约二毫米处。
大敦穴的主治疾病为:目眩、腹痛、肌肋痛、冷感症。除此之外,自古以来亦被视为冷静及康复神智的要穴。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首要穴位之一。
3太冲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衔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缝隙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便是此穴。
太冲穴的主治病症为:肝脏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

4行间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洼陷中,略微靠大拇趾边沿。
行间穴的主治病征为:宿醉不适、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症、肝脏疾病、腹气上逆、肋间神经痛、月经过多、粘膜炎等。
5太白穴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洼陷处。
太白穴的主治病症为:胃痛、腹胀、吐泻、痢疾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6昆仑穴
昆仑穴位于脚踝外侧,在外踝极点与脚跟相连线的中心点。(或足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洼陷处。)
昆仑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腰痛、高血压、眼疾、怕冷症、腹气上逆、肠结石、下痢等。
7太溪穴
太溪穴盒昆仑穴看起来好像是在同一个方位其实不然,太溪在内踝骨后方与跟腱中心,昆仑在外踝骨后方与跟腱中心-内太溪外昆仑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洼陷处。
太溪穴的主治病症为:肾脏病、牙痛、喉咙肿痛、气喘、支气管炎、手脚冰凉、女人生理不顺、关节炎、精力不济、手脚无力、风湿痛等
8里内庭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里内庭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