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灰燕子,
沙暖睡鸳鸯。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前后来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一个“分”字道出了昼夜、寒暑的界限。这时太阳黄经为0度,太阳的位置在赤道上方。农历书中记载“斗指壬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有云:“至于仲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因此,春分时节是最宜调理体质的节气之一。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春分艾灸养生的重点,就是要调理身体内在的脏腑、气血、精气,与外在的脑力、体力、运动和谐平衡。
春分艾灸养生要顺时
春分艾灸养生的原则就是顺四时而适寒暑,要顺应天地节气变化的自然属性。
在中医最经典的著作《黄帝内经》的《灵枢经》第八篇《本神》篇中,论述了顺时养生的重要性: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那么春季的自然属性是什么呢?在《四气调神大论》里称: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在春分,天地万物复苏、推陈出新;鸟兽开始奔徙,虫类破土活动,草木欣欣向荣,事宜艾灸养生,特别是春分当天和前后三天,都是艾灸养生的好时机,一定要抓住!
春分艾灸为什么那么重要?
在中医里讲究天人合一,天的变化是会左右人体的变化。
节气对人的影响:
一、节气前后气候变化大,有病症的人适应能力就偏弱,抵抗力就低,在这个时候病症会加重。像心脏病、中风、哮喘多发于节气前后和半夜。黄帝内经中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这个道理。
二、我们运用一些方法干预节气前后变化的能量,进行转化为我所用,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春分节气灸就是这样了。国艾堂的二十四节气灸可以调理身体,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当外界发生变化时,就不爱生病。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这样了。
四季*替分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变化又出寒、热、温、凉及昼夜温差。自然的变化一定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影响。古语有“顺时者昌,逆之则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艾灸具有温壮元阳、激发经络之气的作用,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进行艾灸,也就形成了适应现代人体质的二十四节气灸。
春分艾灸最佳穴位
肝俞:在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人体肾俞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三阴*:小腿内侧,踝关节上三寸。对于妇科疾病症状有很好的疗效。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关元穴:脐下三寸处(四指横放即为3寸)。
春分艾灸的三处重穴
壮阳益气,协调平衡
风池
风池穴。风,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风气。池,屯居水液之器也,指穴内物质富含水湿。风池名意指有经气血在此化为阳热风气。因此,艾灸风池穴能够调动阳热之气,从而起到壮阳益气的效果。
春分时节,艾灸养生需要注意阴阳平衡,艾灸风池穴的同时,可以配合疏肝理气、滋阴柔肝的肝经原穴——太冲,一起按揉艾灸,一阴一阳,协调平衡。
定位: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简便取穴方法:采用俯卧或坐位,枕骨之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相当于耳垂齐平。
操作作方法
艾灸:在春分节气前 3 到 5 天,开始施灸。
1.艾灸前按压太冲穴、风池穴一分钟;
2.点燃艾条,距穴位 2~3 cm处进行悬灸,使局部感觉温热;
3.每次 5~10 分钟,灸至皮肤红晕为度,每天 1 次。
补肾健脾,止痛止泻
肾俞
针对五更泻的症状,我们可以选择肾俞来作为艾灸方的主要穴位。肾俞,顾名思义是掌管着肾脏的穴位,为足太阳膀胱经穴,在体内对应着肾脏,是肾气转输、输注到背部表面的穴位,可益肾填精,强壮元阳。
艾灸肾俞,再加以搭配关元、中脘等穴,能够有效缓解五更泻以及慢性的腹痛腹泻症状。
定位:在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脊柱旁开1.5寸。
简便取穴方法:俯卧,神阙(肚脐)正对背部处旁开1.5寸。
操作作方法
艾灸:温和灸法。
1.点燃艾条,距穴位 2~3 cm处进行悬灸,使局部感觉温热;
2.每次 3~5 分钟,灸至皮肤红晕为度,每天 1 次,共 7 次。
止咳定喘,巩固肺气
定喘
春分节气忽冷忽热,容易引发感冒,造成过敏性哮喘的反复发作。所以在春分之时,不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要注意肺气的调护。定喘穴在此时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定喘穴属于经外奇穴。「定」,指安定或平定。「喘」指咳喘、哮喘。在春分之时,以定喘穴为主,配合巩固肺气的风门、肺俞,以及提升阳气的大椎、百会等穴位,能够起到预防哮喘发作、止咳平喘的效果。
定位:在脊柱区,横平第7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0.5寸。
简便取穴方法:坐位低头时,在脊柱区,当颈部最高的突起处下,旁开0.5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