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这天,太阳运行到最北,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过了夏至日,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增长。
此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因此短期内气温继续升高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而是从这-天开始,进入炎热的夏天,万物在此时节生长最旺盛
易发疾病
中医理论认为,夏至之后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比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变异性咳嗽、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等。此类患者常见症状有:咳、喘反复发作,鼻涕、痰液清稀而白背部怕寒,冬季及受寒后症状明显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或滑。
夏至天气炎热,人们的运动量加大,在运动锻炼过程中,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症、黄汗等多种疾病。
自夏至约至立秋后的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类热的阶段,也是人体调补和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期之一。夏至日,是一年中阴阳气*的关键,冬天易发的慢性疾病,利用夏天病情平稳时期进行调补,对治愈或减轻慢性病的复发有较好的作用。在夏天调补时要偏于温补人体的阳气,顺应夏至阳气旺盛的变化,这对于易感受阴寒之气及阳虚的病人尤为重要。
从中医理论讲,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养生要顺应夏天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夏天炎热,要保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
夏至时节的饮食调养同样重要,夏至时人容易心火过旺,吃些味苦的食物有助于削减心火。夏天又是多汗的季节,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也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古代养生学还认为:夏至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因为夏至时分。人体实际上处于外热内寒的状态,所以冷食不宜多吃,少吃尚可,贪多则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在饮食方面要注意,有“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之说,故《金匮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说法。根据五行(夏为火)、五气(夏为长)、五脏(属心)、五味(甘苦)的相互关系,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气而制肺气。
健康贴士
炎炎夏日,人体消化功能多减退,胃O差。一般认为,此时节适合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清淡的饮食能清热、解暑,还能增进食欲。这里的清淡其实是指食物本身的原味,而非味道淡。很多人会误认为,清淡就是味道淡。过于清淡的饮食可能会让人吃得更少,从而导致消化功能减弱,也容易使营养摄入量不足和不均衡
此时节人们胃O差,更要注重“色香味”的开心。吃得下,营养摄入才能足够。天气炎热反而要O味重一点,注意不要过辣,少吃煎炸食物,以免体液代谢更快,加重身体的不适。专家建议在烹饪时可以在食物里加人孜然、咖喱、紫苏叶等香料性的物质调味,或者做成酸甜的味道,也能促进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