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湿过重为万病之源,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
春天是肝气主导的季节,肝气旺易克脾,以致脾胃虚弱,水湿不化,湿邪内生,加上春季阴雨绵绵,外湿入侵人体,困扰脏腑,所以春天机体易被湿所困。
但春天又是万物复苏,天气渐暖的季节,是排出体内寒湿的好时节。
体内有寒湿的表现
面色发白、发青、发暗、发黑代表体内可能有寒。颜色越是发暗,就代表寒湿越重。
● 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湿。
● 反复的O腔溃疡,代表体内有寒湿。
● O臭时舌苔发白,代表体内有寒湿。
● 咳嗽时痰是稀白的,代表体内有寒湿
● 流清鼻涕,代表体内有寒湿。
● 流出的汗是凉汗,代表体内有寒湿。
● 爱打喷嚏,特别是早上起来,遇风喷嚏不断,代表体内有寒湿。
● 感冒发热时浑身感觉冷,代表体内有寒湿。
● 经常腹痛、腹泻,代表体内有寒湿。
● 手、脚长年冰冷,代表体内有寒湿。
● 脚踝浮肿,代表肾虚、肾寒。
● 四肢关节疼痛、颈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症状,代表体内有寒湿。疼痛部位越多,时间越长,代表体内寒湿越重。
春季排寒湿正当时,不要错过!!
最好的策略借助外界热量,以艾灸疏通经络,让身体将寒湿排出体外。再适当地喝些温补的茶提升身体的能量,协助身体排除寒湿。
明朝初年,中国人就开始成规模地向东南亚一带迁徙。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迫于生计大量华工被招往南洋做苦工,特别是1893年清政府废除海禁后,至1900年前后每年到东南亚一带的华工达10万以上。在这股华工涌向南洋的热潮中,曾是世界产锡大国的马来西亚,一方面在饱受着西方列强对矿业资源无穷尽的掠夺,另一方面也因矿业开采需要大量华工,而成为了六堡茶消费的福地。
马来西亚地处热带,矿洞内的气温却湿冷凛冽,矿工们每天都得忍受气温冷热巨大变化的煎熬,洗矿工更是要饱受长时间双脚泡在溪水中上热下湿的苦役。地处异乡的水土不服,恶劣的劳作环境,以及体力透支的劳累,使得华工们身处恶劣的生存环境。每天都有大量的华工到来,每天都有大量的华工死去。“早上你抬着乡亲去葬,下午换你被抬着去埋”,这种每天都在上演的惨剧,就是当时华工们生存环境的真实写照。对茶的需求在这个时候开始被人们注意到了。
早期进入马来西亚的华人,主要来自三个地方,一是潮州的客家人,二是闽南的安溪人,三是南方的两广人。起初客家人品武夷茶怀乡,安溪人喝铁观音当慰藉,两广人则情系六堡茶来寻找故土的味道。但不论是早期来自哪个地方的人,随着时光的演进,最后都融入到了六堡茶的感官天地中。
茶是随着华工一起来到东南亚的,六堡茶也不例外。与武夷茶、铁观音有所不同的是,从一开始六堡茶就被两广人当作生活需要的药品被带到东南亚一带的。价格低廉也更耐泡的六堡茶茶性温和,不仅具有其他茶类所共有的保健作用,还具有清热润肺、消暑祛湿的特性,恰好符合了马来西亚的气候和矿工们的需求。当时在矿区泡六堡茶是每天必需要做的功课,煮一大锅水待水开后放入六堡茶闷一下即可,然后矿工排队每人一壶茶,左手提着粥右手提着茶方才进入矿山。因此,六堡茶在当时不仅是慰藉华工思乡之苦的载体,还是矿工们生存的重要保障。据说当时矿业老板招工人,广告单上面一定会标注“提供六堡茶”,否则很难招到矿工。
盛极一时的马来西亚采矿业,使得对六堡茶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广州、香港等地的茶行都纷纷到马来西亚开分行,也就形成了后来港、澳及东南亚一带的华人华侨对六堡茶较为依赖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