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阳补阳,源源不断升发阳气

发表于 2020-05-21 14:45 发布者:中医养生秘诀 评论:0 浏览:1028
在几千年的中医文明中,阴是指人的身体,阳是指人体具有的能量。人的终身便是一个阳气衰减的过程。
以阳补阳,源源不断升发阳气
在几千年的中医文明中,阴是指人的身体,阳是指人体具有的能量。人的终身便是一个阳气衰减的过程。

古人云:有形之躯壳,皆是一团死机,全赖这一团真气运用于中,而死机遂成活力;人身立命便是一个火字,真气命根也,火种也,人活一O气,即此真气也。

阳气便是真气,储藏在肾里,也便是我们所说的元气,常说的元气大伤,便是伤了阳气。

《黄帝内经》中讲阳化气,阴成形。阳化成身体所需的能量,阴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假如身体没有了阳气,就成了一幅空的躯壳,就会逝世。

《黄帝内经·素问》里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便是指人体有抵挡外邪的才能,这种才能便是阳气。
古人把阳气比作天空与太阳的联系,假如天空没有太阳,那么大地都是黑暗不明的,万物也不能成长。所以天地的运转,必须要有太阳。

而人身的阳气要调和才能稳固它的防护功能,不然就会招致病邪的侵入。

《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以,维护阳气是摄生看病之本。

人之成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所以,阳气决定成长。

阳气,就功能与形态来说,阳气指功能;就脏腑机能来说,指六腑之气;就营卫之气来说,指卫气;就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来说,则行于表面的、向上的、亢盛的、增强的、轻清的为阳气。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阳气的重要性

阳气来历有二:一为先天性的,来自于父亲和母亲,二为后天性,主要从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气转化而来。

而人的正常机体运转、作业、运动、性日子、情绪动摇、适应气温改变、修正伤O等各项活动都是需求耗费阳气的。

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殖、成长、发育、衰老和逝世的决定要素。

人的正常生存需求阳气支撑,所谓得阳者生,失阳者亡。阳气越充足,人体越强壮。

阳气缺乏,人就会患病。阳气完全耗尽,人就会逝世。它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的作用。

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才能下降。《内经·灵枢》上称:人到四十,阳气缺乏。损与日至。

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的阳气会逐步亏耗。
保阳气,益阴精。保养阳气和补益阴精,这是中医摄生康复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成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

所以,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摄生必须养阳。但善摄生者,又必须宝其精。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

首先,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在我国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中医治未病项目中,扶阳对亚健康人群的预防与医治,取得了显着作用。

特别是对于阳气缺乏,引起的一系列亚健康状态,试验证明,扶阳的扶字,清·阮元解释为:《助也》、护也、治也,意指扶有协助、维护、调度治理之义。

而扶阳一词自身就具有宣通、维护、温助、调度阳气,从而使人体阳气宣通、强盛之含义。

现代人因为作业及日子的严峻压力,或其自身所有的不良嗜好,常常会出现浑身无力,精神疲倦,失眠健忘,脾气暴躁等亚健康症状,乃至有的女人不到四十便提前进入更年期,这些疾病都是因为阳气耗费过度所致。

那么阳气是怎么被耗费掉的呢?因为运动,思考,劳累,精神损耗等要素,都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的耗费我们的阳气,当阳气透支的时候,生命也就画上了句号。

那么怎么样能快速提升人体的阳气呢,下面介绍几个穴道,常常点按有奇效。

穴道“生”阳

1、百会生“头阳”

人的头阳亏虚时,表现有头痛、晕厥、精神不振、多梦易醒等症状。按揉百会能发生阳气、醒头目。

百会穴道于头顶正中,为督脉要穴,影响此穴,能打通阳经,充盈脑中阳气。

办法:可端坐在椅子上,用右手的指腹顺时针方向揉百会穴。每次10分钟,一日2次。空闲时也可用一只手轻拍百会穴100下,对生阳也有好处。

2、中府穴生“肺阳”

肺阳缺乏常表现为呼吸不畅,胸闷气短,咯痰清稀,易感冒等症状。医治应振作肺中阳气,可点按中府穴。

中府穴(两手叉腰,找到锁骨外侧端下缘的三角窝中心,然后垂直向下一肋骨便是)为肺经首穴。影响此穴能有效补充肺中阳气。

办法:用一侧食指点按另一侧中府穴,以有微热感和酸痛感为佳。

每次点按5分钟,之后换另一只手点按另一侧的中府穴,每天上下午各点按一次。

3、神门穴生“心阳”

心阳缺乏常表现为心悸怔仲,咳喘心闷,形寒肢冷,失眠多梦,伴有纳呆少食,中下肢水肿等症状。医治应振作心阳,可影响神门穴。

神门穴道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影响此穴能*会心肌气血,振作心脏的阳气。

办法:用一侧的大拇指掐另一侧的神门穴,每次3~5分钟,之后用相同办法掐另一侧神门穴,每日1~2次。

4、中脘穴生“胃阳”

胃阳缺乏表现为胃脘冷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伴有泛吐清水,或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O淡不渴等症状。医治应温胃补阳,可按中脘穴。

中脘穴道于肚脐与胸骨连线下端的中点,影响此穴能补充胃中阳气,促进胃动力,改进消化功能。

办法:四指并拢,用指腹以顺时针方向点揉该穴。每次5~6分钟,每日2次,要在饭后1个小时后点揉。

5、足三里穴生“脾阳”

脾阳缺乏常表现为面色萎黄、头晕、唇淡、食少、不消化、腹泻、四肢不温、厌倦等症状。医治应温补脾阳,可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四横指),揉按足三里穴可温补脾阳,增强膂力,延年益寿。

办法:点着艾条一端,悬挂在足三里穴的上边约3公分处,每次10分钟,然后反侧身,灸另一侧的足三里穴,每日1次。

6、涌泉穴生“肾阳”

肾阳亏虚表现为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伴有五更泻、浮肿、尿急、夜尿频多等症状。医治应补肾温阳,可点按涌泉穴。

涌泉穴道于脚底心,第二、三脚趾的趾缝纹头端与脚底连线的前三分之一的凹陷处。影响此穴,能激发肾经气血,补充肾中阳气。

办法:先用一侧大拇指点按另一侧的涌泉穴。每次3分钟,之后换另一只脚操作作。每晚洗脚时做一次。

7、至阳穴生“背阳”

人的背部阳气缺乏时,常有背部冷风感,肌肉生硬等症状。影响至阳穴可增强背部阳气。

至阳穴道于背部中央,肩胛骨连线的中点,影响至阳穴有振作阳气,疏通经络的功效。

办法:可用麝香虎骨膏或消痛贴膏,剪成1公分×1公分的方块,贴敷在至阳穴,12个小时后取掉。

每日1次,连用6天后,停用一天,在冬季继续用1~3个月,作用最好。
相关阅读

对不起,您所在的会员组没有评论权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