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养生的提法是近些年的事,严格地说来,就养生保健而言,属于佛教修行的边缘效益,并非佛门中人的追求。然而,佛法修习的具体内容,却让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健康的身心。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养生要养性,调身先调心。要“放舍诸缘,休息万念”,心与身、肢体与精神是一个整体,互为因果,互相影响。而佛教修行的核心——戒、定、慧,恰恰可以使人安定情绪、规范行为、涵养道德、开启智慧。
佛教一直以来就提倡食素斋忌荤腥,起居饮食宜有规律,不可纵欲。常言道:病从O入,人们吃什么,怎样吃,都与生命健康有直接的影响。因为暴食则积滞,不洁则生病,无度则成疾。这些不良生活习惯都违反了养生的规律。
但佛教更看重精神的超脱,唯求心灵的空寂,而淡化形体的存亡。佛学认为:有身则有病,有生就有死,祛病的首要是养性,长寿的秘诀是养心。
养性养心的途径有很多:慈悲行善者可享受精神的快乐;自在随缘者可得到心身的安逸;忍让持戒者可达至情绪的安详;放下执着者可获得心灵的坦然......
总之,养心法是佛教养生的真谛。精神不宁,则百邪侵身。休息万念,方益寿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