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喝一杯老白茶更养生?

发表于 2017-11-04 10:40 发布者:爱北京生活网 评论:0 浏览:729
中医六种外因致病因素之一。燥气易伤津液,临床上表现为目赤、口鼻干燥、唇焦、干咳、胁痛、便秘、皮肤干燥等。燥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偏于寒,一遍于热,临床上分为“凉燥”、“温燥”二种类型。
秋燥,喝一杯老白茶更养生?
凉燥:感受秋凉燥气而发病,即秋燥之偏于寒者,临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鼻塞,类似感受风寒,但本病有津气干燥的现象,如唇燥溢干、干咳连声、胸闷气逆、两胁窜痛,皮肤干痛,舌苔薄白而干等症,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损而出现的寒燥症状。
温燥:感受秋季天亢旱燥气而发病,是秋燥之偏于热者。临床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咳痰多稀而粘、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胁痛、心烦O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尖俱红等症,是肺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燥热症状。预防秋燥多用润法。秋季应尽量少吃辛辣食物,不喝白酒,以免燥上加燥。根据五行五色的道理,秋季要多吃白色食物,如煮冬瓜汤、莲藕汤、白萝卜花生汤、大白菜汤、白梨银耳汤等;水果方面,可以选择白梨、西瓜、香蕉、苹果、哈密瓜、荔枝等;还可以适当吃些醋等酸味食品。另外,张仲景提出“秋不食肺”,秋天以不吃猪肺、牛肺、羊肺为好。
秋天是成熟、收获的季节,是为冬天的“藏”做准备的,所以秋季养生讲一个“收”字。除了用饮食调养、以润去燥的方法预防“秋燥”外,人们在起居方面也应该收敛神气,使正气内存。秋季要早睡早起,天亮时即外出锻炼。晚饭后要减少外出,以防“秋邪”。
养生专家认为,秋季喝热的白茶预防“秋燥”也是一种养生好方法。
“秋邪”季节,有人习惯畅饮事先晾好的冷白茶,还有人将茶水冰冻,以为这样既解渴又保存了茶的营养。
其实,冷白茶并不解暑,反而会滞寒聚痰。其实,秋天喝热白茶最能够解渴。
这是因为本身白茶性凉,冰冻之后更具寒性。
虽然一杯冷饮下肚,顿觉凉快。然而,这只是一种短期效应,因为冷饮的解热机理是用低温来抵消热量,一杯冷饮所抵消的热量很有限,而喝完冷饮,"冷"开心了人体,则反射调节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毛孔关闭,汗液分泌减少,随后产生的热量则难以通畅地排出,反而使人感到更加闷热。
当然,少量喝些冷饮亦无妨,如果长时间并大量地喝冷饮,就会对消化道产生影响,使其功能失调,食欲减退。还有,赤日炎炎,热血沸腾,为了散热,心动频率提高,血流速度加快,这时如果马上喝大量的冷饮,就会使心率和血流转为相对低速运行,对心脏来说相当一次"刹车"作用。
如果"刹车"频频出现,对脏器本身就是磨损,在"刹车"的同时,血流速度变慢,供氧能力下降,会使人感到不适。相反,喝热茶时虽热,但饮后片刻热随汗出,凉high至极且维持时间长。因为夏日气温高,当环境温度接近体温或超过体温时,体内的热量只能以出汗蒸发的形式来散热,当热茶进入人体后,"热"开心了人体的温度感受器---中枢热敏神经元,经过一系列的神经反射调节,皮肤毛细血管的毛孔迅速扩张,血流量大大增加,汗腺分泌加强,汗液量增多,将人体深部的热带出体外,从而达到散热的作用。
相关阅读

对不起,您所在的会员组没有评论权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