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再强调,在窦材先生的思想中,要扶阳有两组穴位,一组是扶先天之阳,也就是补肾阳的穴位,包括关元穴、气海穴、涌泉穴;一组是扶后天之阳,也就是补脾阳的穴位,包括命关(食窦穴))、中脘穴、足三里穴。
这部分介绍的就是中脘穴,它是强化脾阳(后天之本、后天之气)的重要穴位。中脘穴不仅仅是胃的募穴,它还是八会穴之一,中医认为“腑会中脘”,意思是说腑之气的最重要集中点就在于中脘穴。
“
中脘位于脐上4寸,但其实脐上4寸比较不容易定位,我的老师倪海厦先生使用的定位法是比较简单的,他是先找到心蔽骨(胸骨剑突),也就是在我们的胸骨体下端,那个点到神阙(肚脐)连线的中点就是中脘穴的位置。这种取穴方法会相对容易些。
上点:胸骨体的下端。
下点:肚脐(神阙穴)。
中点:中脘穴。
来源:《扶阳之祖:大宋窦材与<扁鹊心书>》
中脘在《扁鹊心书》中被提及多次,它不仅是补脾阳的大穴,还有很多其他特殊用法。以下是书中用到中脘的对应症状:
1.拉肚子:下利、水泄、霍乱等,“腑会中脘”表示上消化道的问题可以用中脘穴处理,所以当患者在拉肚子的时候,可以灸中脘穴。
2.心下痞:“心下”就是胃,“痞”就是不舒服,所以心下痞就是指胃觉得不舒服。我们把讨厌的人叫“痞子”,同样的道理,心下痞的意思就是心下不舒服。因为胃在心脏的下面,所以叫心下。心下痞一般是胃肠道的问题,还是可以用灸中脘来解决。
3.腹张:腹胀就是肚子胀起来。腹胀的时候也可以用灸法在中脘穴上灸,不过有时候也要根据病情的虚实来决定用针法还是灸法。
4.呕吐。
5.小孩子惊厥:小孩子惊厥指的是有些小孩子白天玩得太高兴了,然后被人不小心吓到,导致晚上会有受惊害怕的现象。这时候我们可以灸中脘穴,他就会缓和过来。
6.昏倒、昏厥:昏倒后除了一般的急救之外,我们也会灸中脘穴,有助于患者恢复。
7.下肢无力:脚没有力,一般来说就是肌肉无力,而脾主肌肉,所以是脾胃的问题,也可以灸中脘穴。
8.背部僵硬:背部僵硬为什么灸身体的正面呢?因为任脉与督脉是相通的,所以灸中脘穴对于背部僵硬也是会有帮助的。同时背部肌肉僵硬的治疗思路还用到了“脾主肌肉”这个观念。
9.全身的肌肉痉挛、肌肉抽搐:这在前面提到过了,因为脾主肌肉,所以全身的肌肉痉挛、肌肉抽搐的问题,也可以在中脘穴上做灸法。在《扁鹊心书》里面就有提到很多肌肉抽搐、肌肉痉挛的问题,都是用到中脘穴。
10.视线模糊:窦材先生认为视线模糊的时候,也可以灸中脘穴,因为增强脾胃功能后,生血就会比较快,生血快,肝血足的话,眼睛就会舒服。所以灸中脘穴可以改善视力,这些都是古人临床积累得来的经验。
11.产后血晕:产后因为失血多,妇女会晕眩。这时候我们要灸中脘穴,就是补脾胃,强脾阳,脾阳一旦起来,造血能力就变强。而且产后身体虚,虚则要补,就得用灸法。
以上就是中脘穴的运用,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中脘穴作为补脾扶阳的大穴之一,但它本身也有很多其他的特殊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