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大忌:夜间过量运动损阳气,暗耗精血

发表于 2021-07-27 23:00 发布者:本草奇效良方 评论:0 浏览:1163
现在的白领一族白天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锻炼,只能晚上锻炼。尤其是夏季,白天天气炎热,好多人选择晚饭后去公园散步、慢跑或是跳广场舞。晚上过度运动或运动时间太晚都对养生不利,只有按照时间的特点.
养生大忌:夜间过量运动损阳气,暗耗精血
现在的白领一族白天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锻炼,只能晚上锻炼。尤其是夏季,白天天气炎热,好多人选择晚饭后去公园散步、慢跑或是跳广场舞。晚上过度运动或运动时间太晚都对养生不利,只有按照时间的特点,顺“时”而为,因时运动才符合中医养生之道。
晚上不适宜多做运动,或耗伤精血

早晨阳气开始生发,中午阳气最盛,太阳西下,阳气渐渐潜藏于里,汗孔随之关闭。这说明人体阳气的保养要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根据阳气初生、隆盛、潜藏的时间不同,调节起居,安排作息,如果违背这个规律,黄昏时分劳动筋骨,则阳气难以收敛而耗散,或置身于雾露之中,则寒湿之邪侵袭人体,损伤阳气,长此以往将导致形体的困顿、衰薄。
古人认为,晚上人的精气神都处于收敛、闭藏的状态,过度运动会将之发越、调动出来,会使筋肉充血,而脏腑亏虚,长此以往就会耗伤精血,人也会越来越没有精神。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白天像春夏一样,处于升发状态,白天运动可以养阳气,晚上像秋冬一样是收藏的,要安静,安静可以养其阴,所以说白天锻炼身体是养阳气,晚上过度锻炼则会伤阳气。《黄帝内经》中还提到要“必待阳光”。中医认为,晨为春,晚为冬,上午为阳,下午为阴,所以运动锻炼选在日出之后到日落之前这段时间最为适宜。
养生就要顺应阴阳四时的变化,顺应天地自然之性。现代人在运动时,应遵守自然的法则,尽可能减少晚上的运动量。
选择合适的运动,注意过犹不及

除了注意“因时养生”之外,还要根据自己的年龄、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年轻人身强体壮,活动自如,可选择活动量大的运动项目,老年人或是身体虚弱的人要选择一些舒缓的有氧运动,男性体力比女性要好一些,运动量也可大一些。
《黄帝内经》曰:“春夏秋冬,阴阳四时,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明代医家李梃《医学入门》曰:“避风寒以保其皮肤、六腑。”寒冷天气锻炼时要注意“避风寒”,这样才能使机体内外功能协调。要根据气候的变化对衣着或锻炼场地及时调整。
运动养生忌讳不合适的运动,或是过度的运动。健康的年轻人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打球、游泳、长跑、爬山等,老年人可选择散步、慢跑。也可以建议选导引、按跷、吐纳、气功等传统功法。功法锻炼可振奋精神,畅行气血,滑利关节,使肌肉坚实,适应自然变化,增强抗病能力。
慢性病者因病不同,选择的运动也应不同。
患有高血压病的人比较适合散步,或是慢跑,散步要安排在早饭或午饭后半小时,持续时间15~50分钟,慢跑时间一般在15~30分钟为宜。此外,高血压病患者不宜做下蹲、起立的动作,及推、拉、举之类的动作或是憋气练习。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运动不要过量,也不宜过于激烈,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建议在饭后1小时运动为好,不易低血糖。此类人也不适合剧烈运动,或使心率加快、血糖升高。
和谐是民众一直都在孜孜以求的。在和谐的社会里,不仅人人心情愉快、处处温暖融洽,而且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社会秩序稳定而协调。在中国各个朝代几千年的历史*替中,和谐不仅是先人们为人处世、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绵延几千年的政治理想。和谐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主题,天时地利人和、家和万事兴……都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的共同梦想。安宁、稳定的和谐环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和生活的必要条件。离开和谐,社会无从发展,个人也得不到幸福。
现在中国的发展处在一个黄金期,但也是矛盾突显期。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善于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环境。发展是硬道理,和谐则是硬道理后面的硬道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最广泛的社会动员,需要人心向善,人心思和,广纳群言,广谋良策,多方发动,多种努力。其中值得去做的一件大事,就是从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发掘“和"的文化内涵,古为今用。儒、道、释是中国文化的三个支柱,它们都倡导和谐,然而各自和谐的内涵是不同的。儒家重视的是社会秩序,主张和而不同,以倡导“非寡"、“非乱"、“非同"为前提,追求以“多元和谐"为目标的理想和谐境界。佛教重视的是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强调奉行身和同住、O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规则。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关注的是天、地、人全面的和谐发展,以“道"为最高信仰,倡导人们信道、修道、行道,一切以道为事,生成容纳万物、自然平和无S、无为柔弱不争的环境。可以看出,道教之和不仅是最完整的,也是最贴近人、最具人性的。
心血管疾病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感兴趣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练剑、太极拳、气功等,但是运动次数不易过频,每周3~5次为宜,每次30分钟,运动要循序渐进,不可突然增加运动量,若运动中出现头晕、胸闷、气短、大汗等不适,应立刻暂停运动,由医生进行调治。
松弛有道,贵在坚持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曝十寒。”现代人虽然认识到运动的重要性,但是平日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锻炼,一到周末就开始积极锻炼,这样松紧无度地锻炼,不仅不会锻炼好身体,反而劳伤筋骨、脏腑。
运动要穿宽松舒适的衣服和鞋子,运动前不宜大量饮水,要先热身,活动一下关节,伸展一下肌肉,然后逐渐开始运动。运动后不应马上休息,应放松放松,抖抖四肢,消除疲劳。运动后补充水分,不宜暴饮,或是喝饮料。此外,运动后也不可马上洗浴。
相关阅读

对不起,您所在的会员组没有评论权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