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黄腻苔,我们“临证自当慎审明晰、辨证求因,穷本极源,方可切中病情,不可概以清热利湿为治,而犯虚虚实实之戒”。
黄腻苔辨证浅议
黄腻苔是临床常见的苔象,可见于外感、内伤多种疾病和多种疾病发展的过程中。
如外感病(温热挟湿,挟食,湿温病等),肺系疾病(咳喘、肺痈等)、心系疾病(胸痹、心痛)、脾胃疾病(食滞、黄疸等)以及三焦、膀胱和肝肾疾患等都可见到,临床多以痰热、湿热立论。然而在临床实际当中,黄腻苔的出现不能以痰热、湿热等概而统之,这现象已经引起同道们的重视,现就笔者的一些肤浅认识谈谈看法。
一、脾胃气虚而见黄腻苔
脾胃者仓廪之本,为水谷之海,主运化而为人体出入升降之枢,水谷精微皆赖脾胃以敷布,若饮食劳倦所伤,脾胃之气受损,运化失司,聚而为湿,蕴郁化热,上蒸于舌而现黄腻之苔,其本为虚,本虚而标实,此当健脾益气为主,脾运得健,则湿热可蠲。
例:刘XX,女,23岁,已婚,农民。1973年4月就诊。
患者主诉:四肢发热困烦两月余,以肘、膝关节以远为重,自觉劳累后热烦困乏尤甚。就诊时感头晕心悸,倦怠乏力,饮食尚可,平时白带多,少腹坠胀。既往有慢性腹泻史,脉濡,舌苔黄腻,舌质正红。
初诊以脾胃湿热内蕴为治,处以三妙散加味:方用苍术9克,黄柏6克,防己12克,牛膝9克,桑枝9克,苡米15克,生甘草6克。三剂。
药后四肢烦热不减,带下反多,少腹坠胀加重,此乃药证不符,不可囿于黄腻苔属湿热之论。盖脾主四肢、肌肉,而劳累后烦热尤甚。经云:“阳气者,烦劳则张。”劳则气耗,虚阳张越于外故加重,脾胃气虚明矣。少腹坠胀、带多,气陷于下故也,服苦寒之品徒伤脾气。
此似属东垣所谓“脾虚阴火”之证,“惟当以辛甘温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火则愈……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遂投以补中益气汤加味,以甘温之剂升补脾胃,稍佐苦寒以泻阴火。
方用:黄芪15克,当归15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陈皮6克,升麻3克,柴胡6克,葛根9克,泽泻9克,炒黄柏2克,炙甘草3克。服药三剂,四肢烦热顿减,带下亦减少。前方进退十余剂,病状若失,黄苔亦退。东垣谓黄芪、甘草、人参三味,“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诚为经验之论。
二、阳虚水冷而见黄腻苔
余于1967年赴甘肃山丹县巡回医疗期间,遇一陈氏患者,男性50余岁。
苦于头晕耳鸣多年,发作时耳鸣且如棉所堵,素有哮疾,遇冷辄发,四肢凉,大便不实,小便微黄,脉沉细,舌淡而胖,薄黄腻苔。观其脉证,当为脾肾阳虚,气不化水,水饮上犯之真武汤证。投以苓桂术甘汤,其效不显,然亦囿于黄腻苔,小便色黄属湿热论,终不敢放胆使用附子。
后就教于吾师刘渡舟教授,师曰:“此为水湿内郁之假热,但用真武不妨”,于是用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泽泻汤合方:附子9克,白芍9克,白术12克,桂枝12克,茯苓15克,生姜五片,炙甘草6克,泽泻30克。
服药三剂后头晕明显好转,六剂后黄苔尽去而显露一派阴寒真象。
此为脾肾阳虚、气不化水而致之水饮内停;饮邪上泛则头晕耳鸣;水郁之处,必有伏阳,故现黄薄苔。然此类病人必舌体胖淡,苔色亦呈淡黄,故用纯阳之品,助阳化气,温化水饮,水饮得化而郁阳自伸,苔黄可去。
三、肾阴虚而见黄腻苔
肾者主水,内寓元阴,元阳,为水火之脏,而为生命之根,人体的水液代谢又赖于肾气的蒸化,肾阴、肾气之不足皆可引起水液代谢的失调,如阴虚而相火偏旺,龙雷之火升腾,水热相搏,亦可见到黄腻之苔,法当以滋阴补肾为治。
例:马XX,女,35岁,家属。1983年4月13日就诊。
患者自觉头晕,头部烘热多年,每以夏月或午后加重,伴有腰酸,腰痛,自诉午后“阴烧”,但体温不高,O干不欲饮,二便如常,素有下肢膝关节痛疼史,诊得右脉弦细而数,左脉细数,尺部弱,舌红,苔根部黄而厚腻。
证属肝肾阴亏,髄海不足,水不制火,虚火上扰故头晕、头热。午后及夏日为盛阳之时,阴虚之体,盛阳加之,故症状加重;舌苔黄腻者,知有湿热内蕴,治以滋肾养阴为主,兼清相火,但当不碍于湿,用左归饮加减。
方用:熟地炭24克,山芋12克,当归15克,杞果15克,寄生15克,白芍12克,杜仲12克,黄精30克,川芎6克,女贞子30克。黄柏3克。小黑豆为引。
服药六剂后,诸症均明显减轻,黄腻之苔渐退,
此外,阴阳俱虚治以地黄饮子之风痱证,亦常见到黄腻之苔,临床屡见。
总之,黄腻苔的形成,多由湿热化生,然湿有外湿、内湿之分,热有真假虚实之剖,临床所见,首当分辨,笔者认为:黄腻苔的出现,多与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有关,多责之于肺、脾、肾、三焦、膀胱气化功能的失调,或因于外邪的郁闭,或因脏腑功能的失调、气机不利、津液内停,或因脏腑虚损,气化无权而成,临证自当慎审明晰、辨证求因,穷本极源,方可切中病情,不可概以清热利湿为治,而犯虚虚实实之戒。